永乐宫之建筑历史

2020-03-17 12:08 来源:
 永乐宫是解放后新发现的一组元代道砚建筑,在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(旧属永济县)。这里前临黄河,背倚条山,是个“山川蕴秀、土膏林郁”之区。唐为河中府永乐县,宋熙宁三年(公元1070年)改为镇。我国民间传说里“八仙”之一的吕洞宾,相传就生在这里。吕卒后,唐代就其宅改为“吕公祠”,“岁时享祀①。’。据记载,“每遇毓秀之辰,远近士庶毕集其下,张乐置酒,终日乃罢”,成为一个很热闹的群众集会场所。至金朝末年,由于祠的局势狭隘,不能适应人们集会使用的要求,遂增修门庑,略加扩充,从而易祠为观②。元太宗十二年(公元1240年),披云真人宋德方③来永乐拜谒纯阳祠,叹其荒陋,曾倡议兴建纯阳宫,未果。元太宗后三年(公元1244年),道观为野火烧毁。这时正是“新道教”得势的时期,师祖吕洞宾备受尊祟。明年“有敕升观为宫,进真人号曰天尊”,于是尹志平、李志常等“道首”就推荐播德冲作“河东南北两路提点,前来主持修建大纯阳宫④。大约从公元1247年开始动工,至公元1262年(中统三年)工程始告一段落,有新宫“规模宏敞,严饬壮观”之概。同时还在北面的九峰山修造了一座“纯阳上宫⑤”,于是这里就成了当时全真教的三大“祖庭”之一,与大都天长观和终南山重阳宫同享盛名。
 在阎伪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,永乐宫陷于无人管理的状态,任人损毁盗劫、致使精美富丽的建筑装修,神来奕奕的塑像、以及不少的经典图籍都已荡失无存。解放后,党和政府方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,成立了“永乐宫文物保管所”,积极进行保养维修,并搜集散失的文物,永乐官从而得到了妥善的保护。由于兴修水利的关系,政府又决定把它迁建到芮城县北郊,从1959年动生,四座元代建筑已按原状修复起来。
 但这座规模宏大的“道宫”,由于工程艰巨,修建过程是相当长的,例如其中三清、纯阳及重阳等三座主要殿宇费时十五年才修成。公元1256年(宪宗六年)潘德冲卒,永乐宫工程尚未全部落成,至公元1294年(至元三十一年),始将无极门后建造起来气殿宇修好以后,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;至泰定年间,三清殿又进行绘制壁画和彩画⑦,据壁画题记所示,纯阳殿的壁画至公元1358军(至正十八年)才全部完成⑧。可见永乐宫的修建和壁画的绘制;差不多和元代共始终,前后费时约一百余年。以后历代都有修葺,据碑刻和殿壁题记所示,明代的洪武、嘉靖、崇祯,清代的康熙、乾隆、嘉庆和光绪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建筑活动。其中大修工程凡三次;第一次在公元1559年(嘉靖三十八年),这次主要是油饰各殿的门柱槛框;第二次在公元1689年(萦熙二十八年),这次工程规模较大,共进行了三年,如三清、纯阳两殿的梁架就是这次更换的,梁枋上有年代题字为证;第三次是公元1890年(光绪十六年),这次除修缮了三清殿、纯阳殿、真武阁等三座建筑外,并将三清、纯阳、龙虎三殿的壁画也同时进行了修补。